用佛法的角度來看為什麼居家收納師與遺物整理師會存在
前一陣子中國上映了火爆全網的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有趣的地方是這部台灣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初看這個名字會讓人覺得不明所以,看了一遍電影之後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名字就可以理解這個英文片名的醍醐味在哪裡了。
在佛教的宇宙觀中,輪迴的概念佔有核心地位。其中,輪迴圖的圓心描繪了三種動物鴿子、蛇、和豬,這些不僅象徵著人類心靈深處的束縛,也是佛教教義中所提到的三大毒瘤——貪、嗔、癡。
貪、嗔、癡被視為人心裡的三大根本煩惱,亦稱作三毒。這些煩惱是造成苦難的主要原因,也是阻礙人們達到解脫和內在寧靜的重大障礙。那麼這跟我們今天要提到的居家收納師與遺物整理師有甚麼關係呢?
首先,有的人就是特別愛攢東西,這其實跟我們心裡那股子“萬一以後用得上”的念頭有關,這就像是心理上的一個小貪心。比如說,那件從來沒穿過的衣服,那個一直沒用的舊手機,人們總覺得將來會有用,所以就捨不得扔。這種心態其實就是一種貪欲的表現,這種強烈的執著讓他們難以放手。
然後,當房間亂成一團糟,想到要整理卻又一拖再拖,這裡面可能有點嗔的成分。就是那種一想到要動手就覺得煩躁,或者看到那麼亂就心情不好,甚至對提醒你整理的人感到不悅。這種情緒,如果不好好處理,就會讓人陷入一種負面的循環里,越來越不想整理。
有時候人們之所以不整理,也可能是因為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或者認為即使整理了也沒多大改變,這實際上是一種無明的狀態,就是對整理帶來的好處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他們可能不知道一個乾淨整潔的空間不僅僅對心情有好處,對整個生活質量都是一種提升。
「空間是心靈的延伸」
在最近幾年裡,「斷捨離」突然變得超級熱門。因為這個,「居家收納」這行也跟著紅起來了。可能很多人第一次聽到會覺得很陌生的。簡單來說,居家收納師就是幫你整理東西的人。
你可能聽過「空間是心靈的延伸」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一個亂糟糟的房間,很可能反映出主人心裡也一樣亂。居家收納師的工作就是幫你丟掉不需要的東西,重新安排你的空間布局,幫你找回生活的秩序,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
自己動手整理也不困難,為什麼我需要居家收納師
居家收納師的角色有點像是生活中的教練。不只是幫忙收拾東西,更多的是透過聽和看,幫大家找出生活亂糟糟的根源。有時候,給個新的視角,或者是一些不一樣的建議,就能讓人眼前一亮,找到整理的方向。
而且,很多人其實知道怎麼整理,只是因為太忙了——不管是忙著照顧孩子,還是工作上的事情太多,根本沒時間動手整理。有時候人們其實需要的,可能就是那麼一雙幫忙的手,或者是有人陪著一起做,給他們一點動力。
這時候,收納師的角色就像是一股小小的推力,幫助這個變化更快地發生。一次好的整理,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眼前變得整潔了,或者是節省了時間這些直接的好處。更重要的是,透過整理收納,人們的價值觀可能會有所轉變。
也許是開始更加珍惜身邊的東西,或者是學會了放下一些不那麼重要的事物。這種改變,可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是長遠來看最有價值的部分。
當整理術成為一種顯學
整理真的不僅僅是把東西亂收一通,實際上它涉及到很多層面的思考和策略。作為居家收納師,我們的工作其實不是清潔,而是幫客戶把東西分類,篩選出真正需要的,然後再想辦法把它們合理地放好。
很多時候,家裡亂七八糟的原因就是因為大家對這些東西的用途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時間久了就越積越多。所以,作為收納師,我們得先聽懂客戶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如果我們不能理解他們,給出的建議也就沒那麼貼心,自然也就難以贏得信任了。
收納師的工作就是要幫客戶思考,給他們提供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當然了,最後要不要丟,還是要留,這個決定權還是在客戶手上。像是滿滿回憶的畢業紀念冊啊、小卡片之類的東西,對很多人來說真的很難丟掉。
至於收納的問題,有時候客戶家裡的東西真的不是特別多,只是收納空間不夠,導致東西到處都是,家裡連走路都困難。這種情況下,我們帶的工具就不是清潔用品了,而是各種收納盒、籃子或者抽屜這些。
透過跟客戶討論、觀察他們家的空間動線,了解家裡人使用物品的頻率和習慣,我們就能提出更合適的收納方案,幫他們的家變得更整潔、更舒適。
遺物整理師的工作是什麼?跟佛法有甚麼關係?
佛陀曰:「人生是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在佛教看來,由於世事無常,所有的關係終將面臨分離,不論是因為生活變遷、個人選擇、還是死亡。這種分離帶來的情感痛苦,是因為人們對於關係的強烈執著。
遺物整理師的工作其實就跟愛別離苦有關。大多數狀況下人們會因為無法放下親人離世的痛苦,而選擇不去處理親人遺留下來的物品,這些物品不僅是物理存在,更承載著回憶、情感和未了的事。成為了生者與親人之間情感聯繫的載體。
親手整理這些物品往往會觸動生者深層的情感,這時候遺物整理師的工作就非常重要。因為這時除了整理遺物,整理師也擔任擺渡人的角色,幫助生者在心理上做好準備,接受這個現實。
這個過程中,遺物整理師就像是一個橋梁,幫助活著的人好好地跟去世的親人說一聲再見,開始慢慢地走出喪失的陰影。透過整理和分類遺物,生者可以在情感上逐步釋放對親人的依戀,找到一種心靈上的安慰。
這樣做,不僅是對去世親人的一種尊重,也是幫助自己重新開始一段新的生活。
陳伯伯與舞衣的道別
陳伯伯的故事,要從他三十多歲時說起。那時,陳太太拉著陳伯伯,雙雙迷上了交際舞,兩人像是重拾了青春時光一般,在舞蹈的世界重新認識了彼此。好幾套兩人一組的舞衣,一直掛在衣櫃的深處,在陳太太離世已二十餘年的現在,沒有任何人可以觸碰。
伯伯的兒子,陳先生在得知了心寓的樂齡整理計畫後,主動與我們聯繫,希望能在爸爸退休後,陪著他去找到新的目標。在陳先生搬出去後,家裡就只剩下陳伯伯一個人了。退休後的空閒時間變得太多,有時候想讓他去做點什麼,都會立刻被否定。
於是,陳先生開始在想,也許把媽媽的東西整理出來,可能會是一種開始。事情如同想像的,並沒有那麼順利。在心寓到達以前,陳家差點就掀起一場家庭革命。但其實當我們到的那天,陳伯伯跟敘述中的樣子已經有所不同。
我們將陳太太的舞衣重新整理後,陳伯伯只留下了一套,他說這是和太太當時比賽時穿過的一套衣服。陳伯伯在收拾的過程中,和我們分享當時他們選的音樂多麽特別,不時稱讚起太太的音樂品味。
雖然是樂齡整理,但其實過程更像是遺物整理。除了太太的舞衣外,有不少飾品也依然散落在抽屜的深處,以及許多經典西洋樂的錄音帶。不禁想起當年的陳伯伯與陳太太,真的經歷了非常浪漫而美好的年代。
臨走前,陳先生跟我們說,和爸爸吵完架那天,爸爸去了公園散步,恰好遇到了正在跳交際舞的老友,當下就決定要加入好友,每週固定一起去跳舞了。回家後,也跟我好好談開,願意讓我去找整理師協助整理。
遺物,好似魔法石,它既能讓人喚起往日美好而感到幸福,也能讓人為了追隨已逝的幸福,而失去當下的自我。也許,唯有讓愛超越了物體,時刻伴隨著內心,才能不再害怕失去。
3個方法教你如何做到斷捨離
斷捨離這個概念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從物質累積的加法轉向精神層面的減法。山下英子通過自己的經歷,提出了這一思想,強調通過去除不必要的物品來達到心靈上的清淨和寧靜。這不僅是對物質的一種減法,更是對心靈的一次大掃除,幫助人們重新審視對物品的需求和依戀,從而達到內心的自由和解脫。
透過斷捨離,我們學會放下那些「或許將來會用到」的想法,而是專注於當下的需要。這不只是在講物品,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當我們學會了不再對物品產生過度的執著,實際上也是在練習對生活中各種事情保持一顆平常心。
1.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很多時候,購物或收集物品出於一時的衝動,或是為了滿足「將來可能會用到」的心理預期。從現在開始專注於當下的需求而非遙遠的「以後」。如果一個物品從購入後長時間未曾使用,那麼很大可能這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實踐這一原則,意味著要勇於承認錯誤的購買決定,並且堅決地割捨那些並非生活所需的物品。
2. 捨去多餘的廢物
人們囤積物品的原因各異,可能是出於安全感、情感價值,或僅僅是習慣。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想要囤積這些東西,並且開始淘汰那些舊的或重複的物品。不要讓相同的物品佔用過多空間,特別是那些你幾乎不用或從未用過的物品。
3. 離開對物品的執著
對物品產生情感是人之常情,尤其是那些與特定回憶相關聯的物品。然而,執著於物品可能會導致生活空間的擁擠和內心的不安。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對這些物品產生深厚的情感,是否真的需要它們。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應該考慮淘汰或贈送他人。將物品贈予需要的人不僅能為他們帶來幫助,同時也能讓你的生活更加輕鬆自在。